为期五天的第十届国际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在德国柏林落下帷幕,来自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156支高校队伍齐聚一堂,围绕“智能协作与可持续发展”主题展开激烈角逐,中国清华大学“天工”团队凭借其创新的模块化机器人设计,斩获“最佳技术创新奖”,成为本届赛事最大亮点之一。
国际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创办于2014年,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实际应用,同时培养青年工程师的团队协作与竞技精神,与传统体育赛事不同,机器人竞赛不仅考验选手的编程、机械设计能力,更强调临场应变与策略制定,被誉为“科技界的奥林匹克”。
本届竞赛分为三大赛道:竞速挑战、协作搬运和创新设计,竞速挑战要求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中完成障碍穿越;协作搬运则模拟物流场景,测试多机协同效率;而创新设计赛道聚焦前沿技术,评委从环保性、实用性和商业潜力等多维度打分。
清华大学“天工”团队在创新设计赛道中脱颖而出,其作品“灵枢”机器人采用独特的模块化结构,可快速切换功能组件,适应工业检测、灾难救援等不同场景,队长李然介绍:“灵感来自生物细胞的自我重组,我们希望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机器人的‘无限可能’。”这一设计不仅赢得技术评委的满分评价,还吸引了多家跨国企业的合作意向。
上海交通大学“蛟龙”队在竞速挑战中刷新赛道纪录,其机器人的动态平衡算法在湿滑路面表现尤为出色;哈尔滨工业大学则凭借仿生机械臂技术,在协作搬运赛道中摘得银牌。
日本东京大学“樱花”团队连续三年蝉联竞速挑战冠军,其机器人搭载了新型轻量化材料,最高时速达25公里,同时通过AI实时调整重心以应对突发障碍,领队教授田中健一表示:“速度只是基础,真正的突破在于算法的稳定性。”
欧洲团队同样表现不俗,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开发的太阳能充电机器人获“绿色科技特别奖”,而英国剑桥大学则利用深度学习技术,让机器人在无GPS环境下完成精准导航,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广阔应用前景。
竞赛组委会主席马克·施密特指出:“机器人竞赛不仅是技术的比拼,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平台,年轻人在这里学会如何将创意转化为现实。”据统计,过去十年参赛团队累计申请专利超2000项,其中30%已实现商业化,涵盖医疗、农业等领域。
中国代表团领队王教授强调: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‘工程师+运动员’型人才,既要扎实的科研能力,也要有赛场上的抗压心态。”这一理念与赛事宗旨不谋而合——科技的发展需要激情,更需要协作与坚持。
随着人工智能普及,机器人竞赛正从专业领域走向公众视野,本届赛事首次开通全球直播,吸引超500万在线观众,主办方宣布,明年将增设“青少年组”,鼓励中学生参与,更多企业赞助商的加入,预示着这项赛事将成为科技与体育跨界融合的新标杆。
在闭幕式上,国际机器人联盟主席艾琳娜·科瓦列夫斯卡娅总结道:“今天站在领奖台上的年轻人,或许就是未来改变世界的工程师,他们的每一份创意,都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添砖加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