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9月27日晚,随着主火炬在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缓缓熄灭,第十四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(以下简称“全运会”)正式落下帷幕,作为国内水平最高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盛会,本届全运会以“全民全运,同心同行”为主题,不仅展现了我国竞技体育的顶尖水平,更凸显了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,在为期13天的比赛中,来自全国37个代表团的1.2万名运动员角逐35个大项、409个小项的奖牌,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体育盛宴。
本届全运会被誉为“巴黎奥运会的练兵场”,众多“00后”小将的表现尤为亮眼,在游泳项目中,17岁的浙江小将余依婷以打破亚洲纪录的成绩夺得女子200米混合泳金牌,成为新一代“蝶泳女王”;田径赛场上,20岁的广东短跑选手陈冠锋以10秒06的个人最好成绩力压苏炳添,摘得男子百米冠军,标志着中国短跑“后浪”的崛起。
乒乓球赛场同样惊喜连连,19岁的上海选手王楚钦在男单决赛中击败樊振东,爆冷夺冠;女队方面,18岁的蒯曼与搭档夺得混双金牌,展现了国乒梯队建设的丰硕成果,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表示:“这些年轻选手的涌现,为中国体育注入了新鲜血液,也为巴黎奥运会备战提供了更多选择。”
与新星交相辉映的是一批坚守赛场的老将,34岁的羽毛球名将谌龙在男单决赛中鏖战三局击败石宇奇,用金牌为自己的最后一届全运会画上完美句号;32岁的铅球奥运冠军巩立姣以20米35的成绩实现全运会四连冠,赛后她动情地说:“只要祖国需要,我会一直投下去。”
举重赛场,37岁的吕小军以抓举170公斤、挺举200公斤的超强表现卫冕男子81公斤级冠军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军神”的传奇,这些老将的坚持不仅是对体育精神的诠释,更激励着年轻一代运动员砥砺前行。
与往届不同,本届全运会首次设置群众赛事活动,包括广场舞、太极拳、龙舟等19个大项,吸引了全国数百万普通体育爱好者参与,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举办的群众展演活动中,65岁的退休教师李阿姨表示:“全运会不再是专业运动员的专利,我们老百姓也能站上舞台!”
全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计划备受关注,陕西省副省长徐大彤介绍,85%的场馆将在赛后向公众开放,并用于青少年培训、全民健身和文体活动,真正实现“赛时为赛,赛后为民”。
本届全运会是历史上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届,5G+8K超高清直播、AI裁判辅助系统、无人驾驶接驳车等技术的应用,极大提升了赛事体验,在体操比赛中,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帮助裁判更精准地评分;游泳馆的“智慧水温调控系统”确保池水恒温,得到运动员一致好评。
值得一提的是,全运会期间碳排放量较上届减少72%,所有场馆均采用绿色电力,彰显了“碳中和”办赛理念,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通过视频致辞时称赞:“中国为大型体育赛事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标杆。”
全运会为举办地陕西带来显著经济效益,据统计,赛事期间西安接待游客超1200万人次,旅游收入突破150亿元;体育用品、文创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00%,国内体育经济专家指出:“全运会带动了体育培训、健康餐饮、休闲旅游等产业链的协同发展,为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提供了新动能。”
闭幕式上,随着全运会会旗交接给2025年承办地广东,中国体育开启了新的周期,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颖川表示:“全运会是检验我国体育综合实力的舞台,更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抓手,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体教融合、推动全民健身,让体育成为民族复兴的标志性事业。”
在这场激情与梦想交织的盛会中,全运会不仅刷新了56项全国纪录、12项亚洲纪录,更以开放、包容、创新的姿态,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体育的蓬勃生机,正如《人民日报》评论所言:“全运会的意义早已超越金牌,它是健康中国的生动实践,更是时代精神的璀璨缩影。”
(全文共计1528字)
注: 本文数据及人物言论为模拟创作,如需真实报道请以官方信息为准。